第十四章 战争前奏
在外界看来,杜小蕾发表的外交声明不够强硬。 不是外长不够强硬,而是中国领导层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,存在很大分歧。当天下午的高层会议上,易援朝与黎平寇争得面红耳赤。两人的主要分歧不是该不该打,而是有没有能力打。 虽然易援朝是主和派领袖,但是在该不该打的问题上,他的观点与黎平寇差不多,即越南越过底线,战争就不可避免。只是在他看来,现在的中国没有能力对一个有一亿多人的国家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,而且越南只是发表声明,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,中国暂时没有理由向越南宣战。 黎平寇的态度更加直接:不仅该打,还应该立即采取行动。 争论到最后,两人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:拿什么来打这场战争? 说得直接一点,就是战争经费。 二零三零到二零三一财年度预算早已通过,就算黎平寇东挪西用、压缩不必要开支,最多只有五千亿节余。这点钱,打一场小规模战争都不够,更别说大规模战争了。没有钱就打不了仗,预计战争开支在三万亿元左右,而且半数必须当年支付。缺口有一万亿,黎平寇必须解决这个问题。 必须承认,黎平寇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总理。 在很多人看来,他别无选择,只能通过央行增发货币,然后用国债、战争债得方式获得融资。 果真如此的话,肯定会遭到易援朝反对。 原因很简单:到二零三零年初,中国的国债突破三十万亿元,相当于中央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,早已超过警戒线。算上地方政府、国营企业、中央部门发行的债券,债务总量超过六十万亿元,为二零二九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十。虽然这个比例不算高,远底于美国,但是人民币的流通性远不如美国,中国的实际债务负担比美国高得多,债务甭盘的风险也大得多。 增发债务,等于动摇根基。 事实上,这也与黎平寇这些年来的执政方向完全相反。 出任总理之后,黎平寇一直在努力降低国家债务水平,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在二零二二年之后的七年中,除了二零二七年与二零二八年受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影响,政府债务负担有所增强之外,其他五年都在降低。二零二六年降到了二零一四年以来的最低水准,总体债务负担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五,不但远远低于美国,比一向注重控制债务水平的欧盟还低了十七个百分点。 政府降低债务水平,等于缩小了货币供应量,在大规模超发货币的背景下,等于控制了通货膨胀,增强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,从而推动经济更加有效的发展,从根本上提升了人民币的保值率。 可以说,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。 这时候,增发货币,肯定存在风险。 虽然相对于总量为六十万亿的债务、三十万亿的国债,三万亿战争债不算什么,但是谁也不能保证,用三万亿就能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,而且打赢战争之后,还有很重的负担。 这就意味着,债务很有可能在战争期间失控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,这无异于自寻死路。 万幸的是,黎平寇没有在债务上打主意,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:用国营资产获取贷款。 这个办法回避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:增发货币。 如果直接由政府发行债券,得让央行增加货币发行量,增大流动性,从民营银行获取贷款,等于利用民间资本,不会增大货币发行量。虽然这么做同样会增加政府债务负担,但是可以用战争红利偿还债务。 所谓的“战争红利”,正是中南半岛的广阔发展前景。 按照黎平寇的说法,战争结束后,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担保的方式偿还战争贷款,不用为此花一分钱。 显然,这很有诱惑力。 虽然易援朝仍然反对立即开战,但是提不出更好的反对理由。 必须承认,黎平寇做足了准备工作,在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,已经联系了几家银行,获得了民间资本支持。 当时,至少有五家大型民营银行愿意为政府提供战争贷款。 在黎平寇提交的文件中,这五家民营银行承诺的战争贷款已经达到五万亿,而且承诺在必要的时候把上限提高一倍。 拿十万亿打一场战争,胜算不会小到哪里去。 既然易援朝不再反对,黎平寇的战争提案没再受到阻挠。 显然,易援朝是一个不太懂经济的元首,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,即黎平寇提到的偿还方式是否有效。 虽然政府提供的行政担保有一定的价值,可以用来偿还贷款,但是在此之前,政府已经用国营企业的股份做抵押。说得直接一点,如果黎平寇提出的偿还方式没有办法兑现,就得出让国营企业股份。 很明显,黎平寇利用这场战争,拉开了“去国有化时代”的序幕。 讨论近四个小时之后,在最终的表决中,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向越南宣战的决议,随后进入战争讨论阶段。 黄峙博没有出风头,而是把机会让给了牧浩洋。 因为参会的主要是高层领导,没有几个搞得懂军事问题,所以牧浩洋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,只强调了战争将分阶段进行。 整个报告只花了半个小时,没有耽搁太多时间。 战争方案获得通过后,会议结束。 北京时间二零三零年五月三日晚上十点,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宣布,将在五月四日上午发表重大外交公告。 这下,全世界的神经都紧张了起来。 下午的时候,已经有电视台报道,中国高层正在召开会议,很有可能商讨是否借此机会向越南宣战。 虽然中国官方没有发布消息,但是战争的迹象非常明显。 傍晚,网络上出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军事部署调动情况的最新地图,中国空军与海军正在向西南地区增派作战飞机。随后,几家西方电视台报道,之前一直驻扎在大连的“黄帝”号航母已经出港。因为“长江”号与“黄河”号航母战斗群在四月份先后离开榆林港,所以中国海军的三支航母战斗群都已出动。 最重要的消息在晚上八点左右出现。 驻扎在舟山与青岛的两个陆战旅开始集结,两支两栖登陆舰队也已到达,表明中国的军事动员工作正在加速。 只是,仍然有部分人认为,中国只是在向越南施压,没有打算开战。 虽然这种观点很乐观,但是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,即中国要向越南施压,首先会在外交上采取行动,而不是进行军事集结。如果首先进行军事集结,那么中国很有可能采取行动。 这个晚上,牧浩洋也不轻松。 在下午的会议上,他已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。只是这次没有让他去舰队,而是让他前往榆林港。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,前线指挥部将设在榆林港。 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,牧浩洋就搭上了飞往榆林港的专机。由他亲自点名提到的几名主要指挥官,即负责空中作战的杨禹方、负责舰队作战的章玉廷、负责海上封锁的周渝生、负责陆战队作战的庞跃龙均已收到命令,从各自的驻地赶往榆林港,而负责情报工作的马明涛则与牧浩洋同行。 这次,牧浩洋身边还多了一个高级指挥官,即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,在志愿军司令部共事的赵元任。 十多年前,赵元任不过是一名陆军少校,是戚凯威手下的参谋之一。 现在,他已经是陆军少将了,而且是戚凯威最得力的手下之一。不出所料的话,戚凯威将在两年后出任陆军司令,而他则很有可能晋升为陆军中将,出任陆军参谋长,继续辅佐戚凯威。 在朝鲜战场上,牧浩洋与赵元任的关系并不怎么样,打交道的次数也不多。 这次,是戚凯威推荐由他指挥陆军作战。因为需要一名陆军指挥官,又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,所以牧浩洋接受了戚凯威的建议。 一路上,赵元任有点放不开。 牧浩洋也没有理会他,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。 组建前线司令部是小事,对牧浩洋来说,已经是轻车熟路了。最重要的是,与他配合的几名指挥官都有自己的班底,而且都会带到榆林港。把这些人员整合起来,前线司令部就出来了。 需要立即处理的只有一件事:确定总体战争计划。 在此之前,牧浩洋必须搞清楚情况,特别是越南的军事力量。只有对敌人有了更多的了解,他才能确定作战方案。 这也是牧浩洋叫上马明涛,让他一同前往榆林港的原因。 二部提供的情报不算少,堆起来有几米高,而牧浩洋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看完,所以得让马明涛帮忙,找出重点。 还好,马明涛早就有所准备。 四月份,他就接到了牧浩洋的电话,对越南的情报做了整理,按重要性区分,以便牧浩洋阅读参考。 当然,作为情报参谋,马明涛还要把各份情报熟记于心。 很多时候,司令官不会去翻越情报文件,而是直接询问情报参谋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